永善玉笋村
玉笋村位于昭通市永善县南部,因境内有两座石笋山而闻名,被称为永善县城“后花园”。五月的玉笋村,草长莺飞,风景秀丽,一栋栋白墙灰瓦式的特色民居点缀山间,俨然一幅恬淡闲适的山水田园画,而掩映民居的则是连片的枇杷林。
当下正值枇杷成熟的季节,玉笋村的枇杷园内,果子颜色橙黄、香气阵阵,吸引了县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,尽情体验采摘和品尝枇杷的乐趣。5月19日至21日举办的永善县第三届枇杷旅游文化节,让玉笋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“网红村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过去,玉笋村是有名的贫困村,村民收入来源单一,村内种植的经济作物也以玉米、红薯、土豆为主。今年的“枇杷王”杨兴祥表示:“早在2003年时,在县农业部门的号召下,我就开始试种枇杷,那时家里有2亩地,三分之二用来种柿子,三分之一用来种枇杷。因为那时市场上的枇杷销售价格不高,利润低,村民们大都不愿种或者持保守态度。”后来,当地政府引进了大五星枇杷进行栽种,该品种肉头厚、汁水多、易采摘,一经推出,在市场上便深受欢迎,价格也卖得好,村民们看到大五星枇杷种植的潜力后,便纷纷踏上了栽种之路。从被动种植到积极种植,这条路的转变十分不易。目前,玉笋村共有枇杷种植面积3500亩,产量达220万公斤。
自然条件的优渥加上多年的枇杷栽种历史,使玉笋村的枇杷具有果大肉厚、柔软多汁、皮薄肉厚,酸甜可口等优势,深受广大顾客青睐。随着慕名前来采摘枇杷的人越来越多,当地政府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。
近年来,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文旅、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关心支持下,玉笋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,不断夯实当地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,积极发动村民从事餐饮、住宿等产业。如今,玉笋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枇杷特色产业不断发展,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作为最早行动起来的一批果农,王仁海家在2009年已经发展枇杷种植20多亩,其中大部分是在自己家土地里种植的,也有一部分是流转别人的土地来种植的。枇杷价格好,挣到第一桶金的王仁海2009年投资搞起了“玉笋山庄”农家乐。刚成立时,农家乐里只有6张供客人就餐的桌子,来农家乐的也大都是县里的居民。现在,交通方便了,玉笋枇杷的招牌也越来越响亮,吸引了不少前来体验采摘的游人和采收枇杷的客商,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,现在餐桌也增加到了20多张,忙的时候,短期用工都需要10来个人。黄焖鸡、腊猪脚都是王仁海家的特色菜,来吃饭的游客都是他家的枇杷推销员,吃了农家乐,顺道也在王仁海的枇杷园体验了采摘、购买了枇杷,可谓是吃喝玩乐全满足。
目前,王仁海拥有枇杷地23亩,年产值约15至16万,开农家乐的毛收入也有50至60万。“去年我投入了八九十万元,对我的山庄进行了升级改造,现在设施更加完备了,有了小孩子玩的游乐场,客人的体验感更好了。”王仁海说道。
作为玉笋村先踏上致富快车道的一批人,王仁海表示,自己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帮忙,今年,在县工商联的组织下,自己有幸到上海学习了枇杷种植技术、销售、管理等知识,开阔了视野,也让自己对回乡后的发展有了新的想法。“下一步,我想将现代农业管理的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枇杷种植上,如果切实有效,也会把经验推广给父老乡亲,希望用现代科技、专业知识帮助果农们种出更加高品质的枇杷。”王仁海说道。
当前,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对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为此,玉笋村“两委”按照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发展思路,持续引导村民种植枇杷3500亩,为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。同时,借助电商、微商、网络直播等平台广泛宣传推介销售,让玉笋生态枇杷走出大山深处,远销广东、昆明等地。未来,在乡村特色产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上,一定会有更多玉笋村民的身影。
云南网记者 官媛敏
关键词: